劉懷珍:受淹稻田災后復產的技術措施
所屬種類:水稻知識作者:廣東金稻種業瀏覽:40418
(來源:廣東省農科院辦公室 )
受強臺風“尤特”、“潭美”和強降雨影響,近期我省部分地區出現嚴重暴雨洪澇災害,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損失?,F階段正值我省晚稻的回青分蘗期,剛剛“站穩腳跟”的稻苗纖細柔嫩,很容易被暴雨洪水沖刷、掩埋,受災較為嚴重。為此,我們采訪了我院水稻研究所稻作新技術研究室劉懷珍研究員,給受災水稻制定了技術措施:
1. 排除積水是當前災后恢復水稻生產的緊迫任務,也是最有效的抗災措施。要搶時間、爭速度,采取一切必要和可能手段,突擊排除積水,減輕澇漬危害。劉懷珍解釋說,受淹水稻是否能存活,取決于稻苗浮出水面的早遲;而是否能獲得豐收,則取決于出水后的栽培管理是否到位。因此,要抓住洪水漸漸退去的有利時機,及時清洗沾附在水稻葉片上的泥漿、泥沙,進行勻苗、補苗;同時要疏浚農田溝系,開啟排水設施,降低外圍水位,確保積水排出。排水后,在稻田浮泥得到沉實的基礎上,堅持干干濕濕原則,間歇灌溉新鮮水,既保持土壤通氣,又滿足稻苗用水需要。但要注意雨后高溫,要適當保留水層,以免高溫傷苗。
2. 由于水稻耐澇性較強,可根據水稻受災程度、排水后水稻的生育進程及存活基本莖蘗苗數,采取不同的補救措施,能保則保,盡可能減少改種面積。劉懷珍根據水稻受淹時間長短,把受災水稻分三類處理。(1)沒頂3天左右,成活稻苗尚有80%左右,只要加強管理即可。(2)沒頂4~7天,成活稻苗50%~80%,則要及時勻苗、補苗,確保足夠的基本苗。(3)沒頂7天以上,成活稻苗僅有30%左右,則要考慮改種其他作物。 而如何判斷稻苗能夠成活呢,劉懷珍教了一道實用的方法。只要稻苗有綠色葉片存在,葉鞘內部仍為綠色,且具有一定硬度,白根或根系淡黃色,出水2~3天后能見到心葉抽出,新根露尖,剝查主莖,生長點呈晶亮狀,不萎縮,不渾濁,此類稻苗均能存活。
3. 追施災后恢復肥。一方面,由于水稻受淹期間,營養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損害,出水后植株重新恢復生長,需要大量的營養;另一方面,排除積水時,田間肥料也嚴重流失。因此,劉懷珍指出,要在露田5—6天,禾苗長出新根后,及時追施三元復合肥6~8公斤或農家肥100公斤左右,尤其要注意不可在洪水退去后立即大量追施氮肥。
4. 及時防治病、蟲、螺害。洪水退去后,應立即清除田中的福壽螺及其卵塊,防止因福壽螺吃掉禾苗而造成的缺苗。同時,受淹水稻恢復生長后新生的葉、蘗較嫩綠,易遭受稻縱卷葉螟、三化螟、紋枯病、白葉枯病、細菌性條斑病和葉瘟等病蟲害侵襲,要切實加強水稻病蟲害預測、預報和防治工作,防止災害進一步加重和蔓延。